close

關於教養,最近看到兩篇文章,一篇是戴晨志所寫,一篇是華裔媽媽的虎媽打罵育兒經,孩子的教養真的不是容易事,這兩篇文章用兩種很不同的教養觀念,提供給有兒女們的父母思考囉!


【好文一】親情沒有隔夜仇/戴晨志>一個教授 關於嚴厲教導的反省故事

【好文二】華裔媽媽教養書登上《時代》封面>虎媽打罵育兒經  六成美國人叫好


【好文一】親情沒有隔夜仇/戴晨志   

 

  我正試著想像一個事件場景.....

 

  假如我有個兒子,父子關係不融洽,大學畢業後,送他到美國唸書、進修,可是,有一天,我兒子從美國傳來一封電子信,上面寫著:「你們以後不用再e-mail給我了,錢也不用匯了,我會自力更生,我會活得很好,也不用再找我了……」從此以後,這個兒子就人間消失了三年多,至今仍沒聯繫… 

 

    假若我的兒子用如此冰冷的電子信.向父親做「斷絕血緣關係」的告白,會讓做父親的我,心境是如何的悲慟至極?

 

孩子,對不起

 

    這樣的事件場景,並不是發生在我身上,而是台灣成功大學航太系教授景鴻鑫的真實故事。據聯合報報導,景教授最近出了一本書,書名是《孩子對不起——一個父親的懺悔》;他在新書發表會上向在美國失聯三年的長子景威喊話:「孩子,爸爸永遠等著你,要當面向你說聲對不起!」 

 

    為什麼景教授會「出書、向失聯的兒子道歉」?因深信「棒下出孝子」的他,對長子從小寄予厚望,但孩子成績不理想,在他長期的打罵教育下,失去了原本活潑、可愛的笑容,也失去了自信心。 

 

    兒子在電子斷絕信中說:「印象中,你的笑容,只有在照片裡看過,當我傷心的時候,你從不曾出現。」、「我想忘記過去,過我自己。」……就這樣,寄出電子信之後,父子親情就如同斷了線的風箏,兒子似人間蒸發,故意消失,不認父親了。 

 

    在新書發表會上,景教授悲慟地說:「這三年來,我和妻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淚水裡深切檢討,我們都太自以為是,以為『對孩子好』,就強加諸在孩子身上,卻忘了孩子心裡的感受……也希望天下的父母,不要犯像我-一樣的錯。」

  

  真的,當父母的人,對待孩子常是——「想愛他,卻傷了他!」「愛之深,責之切!」可是,孩子畢竟是單獨自主的個體與生命,他的才華與強項,不一定在課業成績的分數上啊!

 

    景教授說,有一次,他在盛怒下,大罵兒子:「我一輩子的名次加起來,還沒有你一次多!」當時,孩子的臉上充滿著恐懼、憤怒、怨憎的眼神。 

 

    也有一次,就是四年前,他們父子最後一次爭吵,孩子冷冷地對父親說:「如果我十年不回家,你會怎樣?」當時,父親也冷冷地回答:「我等著你十年後凱旋歸來!」這冰冷、沒溫度的父子對話,讓孩子打定主意,和父親斷絕關係。

愛之深,責勿切

 

  記得,三年前我到馬來西亞檳城演講時,曾看到一幼稚園的廣告,上面寫著:「孩子們喜歡去好玩的地方,但他們只留在有愛的地方。」

 

    沒有了「愛」,有些孩子寧願選擇斷絕親子間的聯絡,獨自面對人生;這,多讓父母心慟啊! 「愛他,就別傷害他!」「愛之深,責勿切啊!」 

 

    悲慟難度日的景教授,勇敢地出書,並公開向孩子「認錯」;他也透過各種管道,四處打聽兒子消息,後來得知兒子借了十萬美金的助學貸款,完成碩士學業,已在美國一銀行工作,並交了女朋女。孩子把憎恨父親的心,轉化為努力上進的動力,這也讓心痛的父母,稍有些寬慰。 

 

    最近,我把一張積壓七年的書法,拿去裱框,掛在辦公室牆上。這書法是傳播學者鄭貞銘教授親筆所寫,寄給我的;他說,他心血來潮,就拿毛筆寫下:

「人生沒有回程票,親情沒有隔夜仇。」

 

    這句話,我好喜歡,送給全天下「為人子女」的每個人;也祝福景教授全家人,早日快樂、幸福團圓。

 

 

【好文二】華裔媽媽教養書登上《時代》封面_虎媽打罵育兒經  六成美國人叫好

 

一本《虎媽戰歌》意外擊美式足球民主教育,引發熱議之餘,更多美國人開始認同嚴格教育比寬容管教好。

文●許玲華

「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的古訓鹹魚翻身,華裔虎媽(Tiger Mother)衝破愛的教育迷惘出書爆紅,鼓吹鐵的紀律登上《時代》(Time)雜誌封面,東西方育兒經上了火線交鋒。

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日前刊載了一篇標題為「中國母親為何比較優越」(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的書摘,未料掀起廣泛注目,該文章摘錄自作者蔡美兒(Amy Chua)女士──耶魯大學法律系教授,也是育有兩女的華裔母親的新書《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作者在文中分享她懲罰加辱罵、冷血無情的教養方式,其中提列「十大不准」規範,令許多小心翼翼呵護孩子自尊心的美國父母大惑不解。可偏偏蔡美兒交出了一張漂亮成績單來背書。

引發爭議

只能拿第一、禁看電視

她不僅有兩個品學兼優的孩子,新書出版當日,還立即登上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榜。簽書會、媒體訪問的應接不暇之外,更有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為「時代好書」(Books of The Times),錦上添花。

身為虎媽之女,不准成績低於A, 不准拿不到第一名(體育與戲劇科目除外)、不准學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不准疏於練琴(平日兩小時,假日三小時且過程不准喝水與如廁),而對美國青少 年來說稀鬆平常,如到朋友家過夜、娛樂約會、參與學校演出、看電視或打電動、自由選擇課外活動等,在虎媽家更是天方夜譚。

美式民主教育向來備受嚮往,東方年輕的一代在為人父母之後,為了跳脫自身的經歷的傳統威權式打罵教育,亦不乏反其道採行美式教養方式者。

因此,這本書雖是華裔美籍作者個人對於亞洲傳統價值與華人教養觀念的經驗分享,後續引起的效應卻超乎預期,文摘一出,《華爾街日報》網站收到逾七千則留言,擁護、批評者各執一詞。

 

出面澄清

鼓勵做到最好而非放棄

倒是蔡美兒自己出面澄清已失焦的討論,事實上,《虎媽戰歌》除了分享,也有反省。在她的小女兒步入青少年的叛逆期後,虎媽最終放棄了她嚴格的「中國式」教育,也後悔當年沒有給孩子更多選擇───譬如大提琴或口琴。

但蔡美兒仍強調,一般人都誤解了:「分數或成就絕非中國式家教育的本質...,而是幫助你的孩達到力所能及的最好──通常都比他們自己想像得更好!」她的教育理念一直是「不要學西方媽媽輕易讓孩子放棄,應該鼓勵孩子盡量做到最優秀。」

虎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不難理解,但她和反對者最大的衝突點在於:孩子到底能不能罵?為了讓孩子做到最好,因此丟出的嚴厲批評,究竟會不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

接受國家廣播公司(NBC)的電視專訪的時候,蔡美兒堅持疼愛與責罵並不互斥,適度的嚴格反倒是預防針:當孩子小的時候,若是刻意不打不罵,對他們極盡讚美之能事,非但不會真正提升孩子的自尊,反而只會養出溫室中的花朵,有朝一日,當他們長大後,面對真實世界的諸多挫折,那時對自尊的打擊叫大。

東方式的教育真的復興了嗎?下這斷言或許還太早,虎媽也對自己過厲的管教做了反省。但《虎媽戰歌》激起的熱烈討論,卻也意味著針對過去數十年教育上唯西方價值是從的省思,已經不分東西逐漸蔓延開來。

美、韓父母共鳴

西式愛的教育日漸退燒

在 韓國,一項伴隨《虎媽戰歌》進行的調查中發現,有高達六成的讀者認為苛求的東方教育。其實,韓國國內目前亦盛行一種針對「被寵壞兒童」的軍事化教育,舉凡 蹺課、加入幫派或是沉溺於電玩的小孩,就會被家長送到這類營隊,其間不僅要穿著軍服,還得在極度嚴酷的情況(如冰天雪地打赤膊)下接受魔鬼訓練。

即 便是在美國也不例外,一項網路民調顯示,有逾六成民眾,認同這種「苛求的東方式家庭教育」對孩子比較好,更甚於「寬容的西方家庭教育」。無巧不巧的,美國 正處於競爭力衰退窘境,全球有目共睹,對照目前經濟上最棘手並讓它難堪的敵手──中國,不但經濟成長率瞠乎其後,下一代的競爭力也岌岌可危。

去年年底,OECD(經合組織)公布一項國際學生評比,代表中國參與調查的上海中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三項的 評價中,都名列第一,遙遙領先。

整體而言,東亞的學生表現也普遍優於歐美學生,讓西方媒體一片譁然。《時代》雜誌舉證道,二十五歲以上的純亞裔美國人,有五O%擁有大學學歷,而全美平均只有二八%

對於《虎媽戰歌》在美國激起的回響,《時代》雜誌進一步分析,蔡美兒論及的傳統華人教育方式,正好打中了美國人當今的痛點:「恐懼領先優勢將拱手讓給中國和其他後進國家,擔心自己無法讓子女在全球化經濟的時代好好生存下去。」

眼看今年中國國內的「早期教育班」裡,盡是三歲讀經濟、兩歲學英語、一歲學跳舞、三個月開發潛能的孩子,以虎媽為代表的東方母親,在教育上敲響的戰鼓節奏,聲聲直逼美國為人父母的心坎。比起全球矚目的中國殲二O隱形戰機,這是更隱形卻更不容忽視的近憂。

摘自商業周刊第12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 Eva 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