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商周出版《1週必勝術》

 

1週必勝術》 

「智慧的幫浦只管汲取從不枯竭。」 ——松下幸之助

  星期一 

一週的品質取決於如何運用「星期一」! 

對上班族來說,星期一是從停戰協議轉換到戰鬥狀態的一天。
 

 

要從星期六、日的悠閒模式切換到「工作模式」。

這就是星期一的「星期個性」。 

凡事起頭難,但只要動起來,等於完成了一半的工作。踏出第一步,事情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快把這些行動變成你的習慣!

 

  1.   星期一至少提早五分鐘出門

     

  2.   星期一早上首先檢查郵件

     

  3.   企業版電子報也最適合在星期一發行

     

  4.   星期一最適合跟「大人物」敲時間排定約會

     

  5.   行程的安排控制在兩週內

     

  6.  「回顧式思考」有效利用時間

     

  7.   確實更新願望,在每個星期一重生

     

 

  星期二 

到了星期二,忙碌的情形告一段落,少了星期一的匆忙,即使同樣忙碌,也因為身體已經適應工作模式,事情再多都游刃有餘。

 

到了星期二,才真正能夠用自己的節奏工作,跟匆忙的星期一相比,應該更能深入工作。

 

這是寫下具體的企畫案,或者開會討論的日子。如果是業務員,我想很多人會安排在這天出差。

 

「星期二」是上班族縱橫馳騁的一天!

◎快把這些行動變成你的習慣:

 

  1.   星期二更深入工作

     

  2.   星期二安排商晤午餐對業績一定有幫助

     

  3.   星期二是例行會議最多的日子

     

  4.   學會讓人感覺「很行」的會議參加法

     

  5.   隨身攜帶「便利貼」

     

  6.   工作不能自己獨斷決定,隨時要配合顧客

     

  7.   有效率的移動方法,出差是啟發自己的最大時機

     

 

 

  星期三 

「星期三」要賺錢、要創造人脈!

 

星期三基本上不加班,即使你的公司不會這樣獎勵員工,你還是可以把它當成自己的習慣。這是懂得讓自己喘口氣的「星期使用法」。

 

工作不忙是如此,即使很忙也要準時結束、強制結束,所以會是趕著把工作完成的一天。

 

在最後關頭工作的好處是可以鍛鍊注意力,因為集中心力工作,可以完成更多工作,成果當然更好。
◎快把這些行動變成你的習慣: 

  1.   一週的中途,要重拾精神好好迎接後半段

     

  2.   星期三最能夠集中工作

     

  3.   參加「社團活動」接受刺激,要努力創造人脈

     

  4.   不加班所以要打好公司的人際關係

     

  5. 做一個讓人無奈卻又無從生氣的人

     

  6.   發掘許多自己專屬的創意銀行

     

  7.   星期三是同時參加好幾個讀書會的日子

     

 

 

 

 

  星期四 

「星期四」要起草企劃、用腦工作!

 

通常到了星期四,專注力開始不繼,就算前一天心情獲得多大的轉換,從星期一開始操勞的腦袋已經累了,疲勞會在這個時候開始浮現。

 

就像跑全程馬拉松,反而是在三十公里處最辛苦,雖然已經跑完四分之三的路程,但還有十公里。

 

星期四正像是全程馬拉松的三十公里處。該如何為自己充電呢?

◎快把這些行動變成你的習慣: 

  1.   星期四是調緊專注力螺絲的日子

     

  2.   將星期四從月曆上移除

     

  3.   星期四是演練簡報的日子

     

  4. 「回顧式思考」也適用在星期四

     

  5.   星期四是徹底提高產能的日子

     

  6.   將工作上的應酬安排在星期四是正確的

     

  7.   能幹的人懂得利用失敗引出下一件工作



   星期五 

 工作在「星期五」迎向高峰!

 

做總結,是星期五最要緊的工作。

 

完成星期一開始的工作、由上週延續下來的工作,或者設定完成目標。

 

工作有期限,期限經常都在星期五,堆積了很多事情的星期五最忙,期限迫在眼前,忙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所以工作的高峰必然都集中在星期五。

◎快把這些行動變成你的習慣:

  1.   星期五是最多簡報的日子

     

  2. 絕對遵守「以週為單位」的原則

     

  3. 星期五是總結一週的日子

     

  4. 在每個星期五重新確認工作的重要程度

     

  5. 做正確的工作最重要

     

  6. 要在星期五徹底整理知識資訊

     

  7. 「完成了!」接著就可以享受私人時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 Eva 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