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226  

 

     「學習去接受每個不同階段的自己」

 

    我常想,是不是每個人都會像我這樣,想這麼多?當我十六歲的時候,就在想一年後的大學聯考要是考不好怎麼辦?當我大二就在想,我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我到底以後想要做什麼事情?畢業之後,我又再想,我到底適不適合現在的這份工作?談了戀愛之後,又再想,這個人到底適不適合我?單身的時候,又會想,自由自在真的是內心的渴望嗎?

 

    什麼是信念?什麼是事實?其實自己底心都有邪惡的念頭,表面上告訴自己要積極樂觀,但是實際上卻會感到無助與惶恐,這讓我想起多年前,被一位老闆賞識,因而擔任了空降部隊,對於新工作的惶恐心態,會告訴自己,應該做更多點,應該去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但是那時候,是不喜歡那樣的狀態,每個任務雖然都是挑戰,但內心卻是沒有信心的自己。

 

    父母有很多種,一種是「滋養型」,另一種是「剝削型」,我是幸運的,縱使老爸早逝,但是擁有滋養型的母親是我最大的幸福,這幾年到學校擔任代課老師,每每代課的過程中,都能給我極大的收獲。

 

    這次遇到一個孩子,他長得瘦弱,在學校的人際關係也不太好,母親是外籍配偶,小一的時候,我還看見父母親一起愉快地帶他上學,而今,才不到一年時間,經歷了父母吵架離異,父母之間對於孩子的關心,還經常要透過老師來傳達,關於此,我的內心不免為這個孩子憂心了起來,也讓我驚恐,原來「離婚」這件事情離我的生活這樣接近,班上才二十五位學生,就有五位單親家庭,並非單親家庭不好,而是父母離異之後,孩子的心特別脆弱,就不曉得大人們能夠感受到嗎?

 

     另外一個女孩,常常在課堂上發表驚人之語,比方說「我爸爸都是這樣打我媽媽」,或者當有同學惹她不開心,她就會歇斯底里大叫,問她為什麼要反應如此激烈?她就會迸出一句「我媽媽都是這樣罵我的!」這算是家暴後的產物嗎?但其實她的父親我沒有看過,但是母親到挺有禮貌的,只是有時候情緒會比較激動一點而已。

 

    看到每個學生在成長之際,家庭對於一個人的人格佔了絕大的關鍵因素,我相信父母這個角色不好當,但也相信這些父母會為了孩子而傾近心力,只是有時候不小心遺忘了。

 

     當一個好的父母是信念還是事實?有多少父母會認為自己是天底下最好的父母?至少,我老媽常這樣跟我說,「去哪找像我這樣的母親!」我媽是很厲害,父親早逝,她一肩挑起家庭的重擔,把我和妹妹養大,我們倆又恰巧會聽話和唸書,所以在親友間,讓她也很有面子,我也想跟我媽說:「去哪找像我這樣的女兒!」這也只是玩笑話,其實我有一個知孝達禮的好家庭,母親帶給我極好的人生價值觀。

 

     如果我以後能夠選擇一樣東西留給我那未出世的孩子,我想我會教他「知孝達禮」的當一個良善之人,那是一種無形的寶物,讓他可以在社會上贏得人們的尊重,重點是孝順的過程,也是對自己原生家庭的一種尊重,珍惜自己的出身,才能夠更有自信與精彩的活著。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可能只是個信念,事實上,什麼樣的父母都會有,只是我們是否能接納、原諒曾經傷害過我們的父母? 這問題也讓我得好好想想。

arrow
arrow

    陳 Eva 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