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但願自己是甚麼樣子」和「我其實想變成甚麼樣子」,這是兩碼子事情,在「我的快樂生活提案」一書中,提到一個情境,曾經她期待自己成為一個會玩、會打扮、討論時尚的女人,但是她做不到,而其中的一個朋友做到了,但是兩個人的友誼卻漸行漸遠,因為不同調,她頓悟了一件事情,你不能期待自己成為你想成為的樣子,因為發自內心的喜歡和追求世俗潮流的想望是不一樣的。
這讓我想到一件事情,在學校的同伴友誼明顯受到這個觀念影響,正所謂物以類聚,有時候學生會陷入「我們倆個比較好,所以我們應該要黏在一起!」當有一方想要更獨立去完成一些事情,或者開始跟別的同學玩在一起時候,似乎兩個人的關係就被破壞了,走出去的那個人渾然無所覺,但是被落單下來的那位,卻有股莫名的失落。
昨天有個孩子跟我分享心事,因為原本要好的幾個人,有一個孩子比較直爽的個性,不經意的喜歡與討厭,因為常常嚷嚷在口中,讓他聽了很難過,「你很討厭唉!」、「我不喜歡你這樣做!」、「其實我不喜歡某某某!」說者或許無心,聽者卻難過了,深怕被那位直爽的孩子討厭,在我看來,如果我們可以尊重內在的自我,想說怎麼去成為一個「吸引人」的同學,就不會在這場人緣角逐戰,失去對自己的信心。
朋友很像吸鐵,有時候不小心產生同性相斥的狀況,也或許有時候磁力消失,不管甚麼樣的狀況,如果能夠釐清自己的定位,「成為自己內心真的想要的面貌」,不苛求與誰得保持緊密關係,自然就能找出自己存在的價值,也會在無形中贏得好人緣,當然人緣的背後還是得付出,因為愛在付出中體現,才會讓人感到溫暖,沒有人會討厭溫暖又會微笑的人。
留言列表